在沙特的传统家族里,娶嫁不由己,基本由父母做主。父母是一家之主,尤其是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按照伊斯兰教规,男女授受不亲,未婚男女不能自由交往。没有夜总会,没有电影院,没有在街头深情凝视或聊聊天的地方。除了家庭和亲戚关系外,小伙子很少有与女性接触的机会,与姑娘们更是难得一见。因此,选择未婚妻这样的事情就只能依赖父母和亲友了。在沙特这个国家的部族生存的几个世纪里,选择结婚伴侣的原则十分简单,在家族内部挑选。大多数人认为,表兄妹是最佳配偶,其次是部落里的亲戚。伊斯兰教没有鼓励穆斯林进行近亲结婚,但也没禁止表兄妹结婚。但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人力和财力。如果相中了哪家姑娘,母亲会与丈夫商量,而父亲对女孩家的男性成员一般则比较熟悉。如果不太熟悉,找个朋友打听打听。父母都同意了,才会征求儿子的意见。而关于那位姑娘,如果两家是亲戚的话,小伙子还会知道一点,如果不是则一无所知。沙特阿拉伯少男少女是严格分校的,女孩成年后出门用黑纱蒙面,黑袍裹身,同时还要有一位男性陪同,这位男子一般是女孩的父亲或成年的兄弟。女孩子在学校读完书后,大多不参加工作。她们与社会的接触仅限于在家人带领下参加正式的朋友聚会或其他一些交际。在这些活动中,男女各有一间会客厅,从交往到聚餐,女士不会见到一个男士。
父母相中了姑娘会托人到女方家里提亲。女方当然也要经过一番考察,如果不反对,会定下一个相亲的日期。到了那一天,小伙子和父亲一起带着礼物来到女方家中,主要目的在于让女方家庭特别是女孩本人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小伙子。一到女方家男方便分开;男人坐在一厅;女人在另一厅。只有要相的姑娘可以端茶或拿椰枣去男人厅,因为得让小伙子看看她。如果男方觉得满意,离去后便想方设法跟女方联络,什么奇妙方法都可能用上。如果一方觉得不合适,便不会有后续发展,就当做是场普通的拜访。女方当然也可以表示愿意与否。相亲结束时,女方父亲一般不会立即答应这桩婚事,而是要求给一段时间考虑和商量一下,并且要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的话,接下来便是正式订婚。订婚的日子一般选在星期四或星期五,因为这两天被阿拉伯人视为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小伙子和父亲在3到4名男性亲友的陪同下,带着葡萄干、椰枣和其它礼物再次来到女方家中。小伙子通过父亲把求婚戒指和送给未婚妻和她母亲的衣服恭恭敬敬地送到女孩父亲的手中,双方商定婚礼的具体日期。至于聘礼的数目,按照沙特风俗,双方父母面对面坐下来商讨。岳父母必须索取一笔钱,作为将来女儿一旦离婚后的生活费。一般支付的方式有两种:多数岳父母要求女婿婚前一次付清,以图保险;另一种是,有些岳父母较体恤女婿的经济状况,允许他如果离婚时再付,但必须有书面保证和证人,聘礼归女方所有,无论什么情况下,男方不得过问。其数目可观,占沙特银行存款总额70%,把财产留在同一部族,沙物人将此视为保留财富的一种方式。订婚这天称为"拥有日",意为小伙子从这一天起就会合法地拥有他的心上人了。订婚后的男女才终于得以"自由"来往;互通电话,女方在父母或兄弟的陪同下可以与男方出外游玩交谈,但女孩还是黑袍裹身,一点不露。在这种相互了解中,如有不满意,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退婚。但任何一方提出反悔都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若两情相悦,则表示大婚在即。女孩子一般14岁就可谈婚论嫁。
结婚典礼一般持续3天,从星期三到星期五。星期三的下午双方正式签署婚约,星期四双方做准备,招待近亲;星期五是阿拉伯国家的休息日,新郎新娘正式成婚。在一位阿訇的主持下,双方的父亲面对面地坐下。新郎恳请未来岳父:“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您愿意将您女儿嫁给我吗?”岳父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将我的女儿嫁你为妻。"阿訇问新娘的父亲:女儿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接着,新郎与岳父都伸出右手,紧紧握住对方。阿訇开始念诵《古兰经》第一章,为新人祈福。
夜幕降临时,灿若繁星的灯饰围绕着帐篷,宛若夜色中的一颗颗明珠,熠熠发光。帐篷内外柔软的沙地上,铺上了一层象征喜庆的绿色阿拉伯地毯。周围还布置了一圈沙发,摆放了饮料和糕点之类。仪式的高潮是新娘的父亲将象征婚姻幸福美满的葡萄干撒向空中。在场的亲友特别是孩子们会争先捡食落在地毯上的葡萄干,谁捡得最多就预示将来最幸福。而在婚礼现场,会专门有人高唱来宾的姓名和贺礼的数量。随着亲朋好友的增多,偌大的帐篷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男宾都身着传统白袍,脚穿拖鞋。见面时相互握手、拥抱和亲吻。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人群中不见新娘,连其他成年女子都没有。她们正在另一处举行活动。据说婚礼前一天,新娘要用指甲花染红自己的手掌和脚心。这天入夜新娘坐在椅子上,妇女和姑娘们一边向她挥舞手帕和扇子,一边唱着祝贺婚礼的歌曲。这群衣着光鲜、轮廓粗犷的阿拉伯大汉直接以手抓取食物,不论汤汁或米饭类皆应付自如。招待的小伙给我们准备好了刀叉,我早入境随俗,用手抓吃。“砰、嚓、砰嚓嚓”一阵铿锵的鼓声在空旷的夜空中回响,乐师正在敲击阿拉伯传统乐器---手鼓。只见这种用羊皮或牛皮绷制的简单打击乐器在他们的手中上下挥舞,口中还需要迸发出伴唱声。在一位身材高大穿阿拉伯大袍的领舞者带领下,来宾伴着节奏的敲击声和阿拉伯传统音乐,踏着柔软的地毯,步调一致地前后左右地相互对唱、对跳着,犹如云南丽江的锅庄舞。一会儿,他们又跳起了显示男子汉刚健气概的剑舞。高大威猛的男子手持长剑,迎风翩翩起舞。他们时而弯腰,时而挺胸,时而杀气腾腾,时而仰天长啸。只见他们手持长剑,随着鼓声的节拍在空中挥舞,嘴里含着节拍大声喊叫,却令人分明感受到一种粗犷美。此时小孩们也不闲着,他们边歌边舞,相互嬉闹,穿行于跳舞的人群之间。婚礼在音乐声、歌声、口哨声响成一片的欢乐气氛中达到了高潮。充满了动感和质朴。阿拉伯音乐声音大得震耳,旋律既快又急。时不时传来另外一个帐篷里阿拉伯妇女的声音,有时是用舌头发出的噜噜噜的叫声,以表达赞成与高兴。这是阿拉伯妇女借机抒发感情的机会。
据说,所有的花费是男方出,因此结婚对阿拉伯男性来说,是很大的支出。女方的准备是从女孩小时候就开始了,母亲须教育女儿成为贤妻良母,同时母亲或家族里其它女性亲戚,也必须在社交方面积极参与,开拓人际关系。如果女儿过了25岁多还没结婚,那就希望渺茫了,只有嫁给鳏夫了。因此做父母的,在嫁女儿方面,操心不亚于新郎方面。阿拉伯国家的婚礼习俗,大同小异,笔者的经验是在沙特参加几次婚礼及询问当地人士而来。用餐进入尾声,耳边又响起阿拉伯语的广播声。众女眷们必须等家人来接,有的则是等待另一边用餐的男士用餐完毕后,再过来接她们离去。会合的方式是靠广播示意,被唱到名字者,即刻披上长纱鱼贯而出,被自己的丈夫或父亲接走。新郎、新娘在举行完隆重的婚礼后,一般会出国度蜜月。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男女婚后,男方若想离婚,只需在妻子面前连续说三遍“你被休了”,离婚即生效。离婚后的妇女,政府鼓励再嫁。而离婚后的男子也可再婚,最多还能同时拥有四位妻子。
由于婚后女子没有经济收入,沙特政府为保护妇女的权益,主张妇女的婚前与男方谈好生活费用这一项。目前,许多明智的女方家长都在订婚前把这一项作为条件向男方提出,并得到法律保护。如果离婚,婚前赠给女方的生活费,无论数目多少,则不得过问。对阿拉伯妇女来说婚姻中心是丈夫,她们在家中穿金戴银,也用口红等化妆品,真正的是“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家庭里的几位妻子有住在一起的,但多为分散而居,互不干扰。据说,几个妻子住在一起的,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但她们也能和睦相处。在海湾国家,经常会看到一辆辆轿车中载着三四位蒙黑纱的女子及四五个孩子,来到海边,欣赏落日余晖下的海景,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